市住建局:漳州

发布时间:2024-07-20  作者:新闻资讯

  作为专门帮助视觉障碍人群行走的道路设施,盲道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安全防滑。近年来,随着漳州城市更新不断提速,漳州市政部门对老城区多条道路进行提升改造,通过降平缘石坡道、连通盲道断点、修补破损路面砖等举措,提升人行道的平整度、舒性度,特别是提升盲道通行的连贯性和安全性。但是,仍有不少市民反映经过部分路段盲道有“打滑”现象。漳州的盲道到底安不安全、防不防滑?记者对此进行走访调查。

  日前刚刚恢复通车的胜利西路(西洋坪至漳州一中段),车流量大,行人及电动车出行密集。新铺设的人行道上红、灰区块清晰将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通道区分开来。在灰色的人行通道上,由透水砖铺设而成的黄色盲道格外醒目。

  记者尝试蒙眼在该路段盲道上行走,脚下传来明显的凹凸感,指示前行方向的条形盲道砖基本与两侧的透水混凝土路面持平,不小心踩出砖面时无不适感。行进至路段终点的盲道铺砖改成了圆点形的止步砖,下路牙时也有设置长缓坡。百来米的行进过程中,除了“看不见”带来的紧张,脚下并无打滑感。随后,记者倒水在砖面上实验,水流很快渗透进砖面,再次踩踏行进时同样有较明显的摩擦感。

  “用透水性强的材质来铺设盲道,可以最大限度减少雨天积水,防止特殊人群通行时脚下打滑。”市市政设施建设工程中心工程科负责人和记者说,此次在对该路段的改造中漳州选用的是硅砂透水盲道砖,砖材表面细小凹凸点多,不仅透水性好、防滑、耐风化,还具有降噪、吸音等特点,在防止路面湿滑的同时可以略微吸收车辆行驶时产生的噪音。

  盲道不仅用材设计注意防滑,铺设的位置也有讲究。“此次改造中我们把人行道布设在贴近沿街建筑的里侧,盲道则设置在人行道的中间,尽量远离非机动车道,最大限度避免非机动车误压盲道打滑。”漳州市城投市政集团项目负责这个的人说,尽管盲道的设置初衷是在人行道为盲人提供通行指引,但碰到上下班高峰期车流量大时,仍有不少市民会“借道”人行道骑行,如若此时恰好骑过盲道上的条形导向砖且车速过快,则非常有一定的概率会引起车胎侧滑偏摆。尤其是在雨天,驾驶电动车“借道”盲道时,因电动车轮胎小且摩擦力减弱,在变速,急刹及转向时非常有可能会出现打滑偏摆的情况。

  “有时走路还会碰到个别人骑车是逆向行驶在人行道上的,车速还挺快,为了避开他们我常常要慌忙躲闪。作为视力健全人行走在路上尚且如此多隐患,很难想象盲人朋友在盲道行走时遇到这一种的情况该怎么去办。”在市民黄茹贞看来,电动车应该尽可能走非机动车道,实在需要“借道”走人行道时,骑行者也应当减速慢行、礼让行人,更要避免骑在盲道区域,行人在行走时也要避开盲道,“不要为了贪图一时便利就占用盲道,毕竟盲道的设计是为了盲人通行,不是为了给大家骑车用的。只有每个人都各行其道、遵守规则,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可能存在的通行隐患,这也体现出了我们市民的文明素养。”黄茹贞说。

  透水砖因其透水防滑性能佳、安全系数高,成为最近几年道路施工中的新晋“宠儿”,在慢慢的变多的市政道路项目中运用。但是在透水砖兴起之前的早期道路建设中,老城区部分路段的盲道主要是采用的是彩砖、大理石板材和霹雳砖等材质,透水性和防滑性能不一,不少让市民怨声载道的骑车打滑事件也多发生在此类路段。

  6月10日,一条“盲道成滑道 市民雨天滑倒”的新闻报道引发不少市民热议,记者走访事发地——新浦路(丹霞路至九龙大道段)的桥面人行道,发现该路段盲道已重新铺砖并做了围挡、立了警示牌。

  施工单位负责的人介绍,该路段因位于桥梁红线范围,早期建设施工时受限于原有人行道高度不够等客观情况,为避免对桥梁结构造成影响,当时只能选取了厚度较薄的彩砖材质,虽然符合国家规定、也有压制条形导盲纹路,但随着使用年数的限制延长,下雨天骑行经过砖面确实存在湿滑风险。因该路段特殊性,没办法使用厚度较大的透水砖进行铺设,此次改造中实施工程单位采用热熔材料施划盲道导向标线。

  “其实这个路段我们来来整改了很多次。因为桥面施工限制,我们尝试过不一样的材料来铺设,虽然没有透水砖那么高的透水性和防滑性,但目前整改后盲人通行时脚下摩擦力足够,就算雨天行走也是有安全保障的。”实施工程单位负责人无奈地表示,盲道的选材不管是用透水砖还是热熔材料,其目标对象终究是盲人,非机动车长期“借道”碾压过盲道,会导致铺砖承重过大、砖面磨损严重,盲道砖材也因此常常会出现破裂频频需要更换。

  “一破损就得整修换砖,一整修就得围挡封路来施工,大家出行不便利,怨念会更大,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。”附近小区居民肖俊杰叹气说。

  无独有偶,中山桥上的盲道也因位置特殊、早期设计规划等,而采取不锈钢铺材。记者在现场看到,桥中凉亭旁的不锈钢盲道有着清晰的条形和圆点指示图形,但盲道上停放着多辆非机动车,造成了无障碍设施上有障碍,被占用的盲道成了“断头路”。“每次走过这里,脚下打滑是没感觉到,但是导盲仗触碰到的车辆常常让我们感到无路可走。”视觉障碍者陈腾文无奈地说。

  漳州市市政工程中心工程科负责人和记者说,针对早期建设中部分盲道存在的布局不合理、设置不符合规范以及材质等问题,近年来漳州持续加大整改力度,在对人行道路面进行提升的同时着重关注盲道的设置和安全性,让盲道“从有到优”、更便于视觉障碍人士通行。目前,中心城区的益民路、南昌路、水仙大街、元光南北路、新华南路、瑞京路、打锡巷、青年路、师院西路、北仓路、下碑路、芝山公园路、甘棠路、惠民路、金岭路、胜利路、漳响路等路段的盲道已全部更新为防滑性能较佳的透水砖、砂基透水砖等材质,其余路段的盲道将依据实际路况相继按需进行更新,确保视觉障碍人士行走的舒适性与安全性。

  当记者蒙上眼睛,从盲人的感官视角来测试盲道是否防滑时,不到百米的路程,走得心惊胆战。

  看不见的世界里,只听到身边偶尔有车辆飞驰而过的声音。不小心被急行的路人撞到,只得立刻停下来,靠脚来摸索盲道的凹凸感,找准方向后再次小心翼翼地迈出脚。平时一两分钟就能走完的一段路,这一次却硬生生用脚“挪”了二十多分钟。害怕,是心中唯一的念头;脚下的路面,是黑暗世界里唯一能接触到的“实物”。

  实验的初衷是为了测试盲道是否防滑,但实验的过程却不禁让人思考:一个文明城市里,有良好的无障碍设施就能真正帮助到盲人出行吗?特殊人群通行的安全性、便捷性和舒适性,不仅考验着城市建设者和管理者的水平,也在拷问着市民的道德和文明水平。

  盲道固然要防滑,文明行为更要“防滑”。盲道就是盲人的眼睛,当我们把机动车、非机动车停上了盲道,当我们把早点摊、信报摊摆上了盲道,当我们肆意骑行在盲道上导致砖块破损时,就如同蒙住了盲人的“眼睛”,让他们举步维艰。

  一条窄窄的盲道,体现出的是现代城市文明发展始终贯穿着的“以人为本”理念,也体现着城市的温度。在建设细节处用心思、在日常小事中注重关爱,才能真正织出保障和服务特殊人群的“文明之网”,让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视障人士,能在黑暗的世界里感受到更多的安全感和幸福感。文明城市的创建,需要你我“帮盲”。